企业动态
首页>新闻中心

两山理论是人类发展的福音——任玉岭在"碳减排•爱循环"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4/2/2024 2:28:16 PM

两山理论是人类发展的福音 ——在长城绿促会“碳减排·爱循环”3.12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任玉岭(著名经济学家,原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两山理论是人类发展的福音——任玉岭在"碳减排•爱循环"上的讲话

  今天很高兴出席,中国长城绿化促进会主办的“碳减排·爱循环”3.12启动仪式。会议安排我围绕生态建设做一个简短发言。下面我谈三个观点。

两山理论是人类发展的福音

  两山理论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这是习近平主席在浙江任省委书记时于浙江安吉县的余村提出的。当时那里因开矿把绿水青山搞的支离破碎,岩石裸露,黄土漫天,毒物横流,兽去鸟散,鱼死水污,把一个山青水秀的余村搞的乌烟瘴气。习主席当即制止了这种做法,提出了保护绿水青山的要求,阐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从此,安吉余村停止了矿山的开采,走上了保护绿水青山的道路,如今那里已成了村美人富的样板,全国各地到此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在我担任全国政协常委和国务院参事期间,每年都要到二十几个省,上百个城市去调研,那时我所看到的几乎是“有水必污”,垃圾围城。那时长江、黄河、松花江、珠江、辽河、淮河、海河以及太湖、巢湖、滇池等水体,65.1%为四类和五类水,丧失了饮用功能。因此,300多座城市1亿多人缺水吃,农村则有3亿人饮水不安全。水质污染还造成很多网箱养鱼户鱼死网破,生活艰难,以泪洗面者不时发生。那时间,因环境污染,中国还出现了一批癌症村,老百姓怨声载道。而雾霾的日益加剧,造成半个中国看不见白云蓝天。我也曾针对这些调研出的问题,在全国政协常委和国务院参事岗位上,提出过生态环境要建设五大体系与四大工程的建议,即建设财政保障体系、政策法规体系、绿色GDP核算体系、环境补偿体系、群众监督体系及城市粪便利用工程、生态农业工程、节约用水工程、循环经济工程等。我写给总理的节水建议、医疗垃圾管理建议,得总理批示,后由全国人大出台了节约用水和医疗垃圾管理的法律法规。我提出的中国生态建设要以黄河流域为重点,曾应人民网邀请进行了专题访谈,并最后成为了国家发展战略。

  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面对环境污染的挑战,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了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将其纳入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并依据两山理论把生态文明贯彻到发展的全过程和发展的各方面,过去的十几年,中国在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指引下,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国上下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往深处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只提大保护,不提大开发,并要求黄河流域建成生态保护示范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经过这十几年的努力,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大转变,森林资源面积增加了8000万公顷,居全球首位,在沙漠的治理上扭转了沙进人退的格局,出现了“林进沙退”、“绿进沙退”的新局面,美丽中国建设迈出了坚实新步伐。塞罕坝荒原变林海的奇迹获得了联合国“地球卫士”的最高奖项。由2015年起,我国又开建了10个国家公园试点。在推动巴黎协定的实施,设立气候变化的南南合作基金,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国际联盟等方面,中国都是重要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正因如此,中国生态文明的理念和行动得到了世界的普遍重视和点赞。《联合国气候变化协议》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行动的高级倡导者奈杰尔托平说,独特的“中国生态文明礼物,像一首诗一般的美丽”,美国人文科学院院士约翰柯布讲“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关心的不仅是中国人的福祉,更是整个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碳减排是确保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

  了解经济发展历史的人都知道,经济的发展依靠了能源的创新和突破。第一次工业革命靠的是煤炭的大量挖掘,第二次工业革命靠的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开采。这些化石能源的被引用,带来了空前的二氧化碳大排放。

  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大量存在会造成太阳光线的快速传递,加之地球能够强烈吸收来自阳光的红外线,从而导致地球温度的上升。因此,二氧化碳被称为温室气体。工业化以来,因二氧化碳的超常规积累,已造成地球升温1℃。并因此,引起了雪山融化,海平面上升,极地的病毒释放,疾病增多,旱涝频发,作物减产,给人类带了灾难。

  过去的1880年到1980年,这一百年海平面上升14cm,预计2030年将因温室气体引发的温度升高,会造成海平面上升20CM到140CM,为了防止气温过度上升,并将其控制在1.5至2℃范围,必须控制和减排二氧化碳,这已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重要使命。

  据有关方面测定,我国的碳排放于2019年达到了98.25亿吨,占世界29%,GDP占世界16.2%,能源消费占世界24%,单位GDP的能耗是世界水平的1.47倍,中国要实现碳中和(排出的碳和耗掉的碳相平衡)每年需要减排3.17亿吨CO2,相当于美国的2倍,欧盟的3.5倍,日本的9倍。我国工业生产耗能过高,一方面表明我们的产业层次偏低和能源浪费较大,另方面表明我们的产业调整,高质量发展及减排CO2,还有较多机遇和较大空间和潜力。

  为了承担节能减排、降低碳排放的使命,我们已向世界承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要搞清楚完成这项任务的重要意义,和明确该怎样做到既保证经济的稳中求进,又保证“双碳”目标的有序完成。

  为此,一是需要搞好顶层设计,发挥制度优势,压实各方责任。二是,要节约先行,把节能减排放在首位,实行全面减排战略,包括低碳生活,提高能源的投入产出效率。三是用好政府机能和市场作用,强化科技创新制度,立足本国实际,推广好各方经验。四是要加大非矿石能源开发力度,并在增加碳汇方面,努力提升森林覆盖率,力争2030年单位GDPCO2排放下降65%,非化石能源占比25%。

植树造林是推进碳中和的重要手段

  人类在近万年的农耕时代,整个大自然一直处于周而复始的碳循环的平衡状态中。人、畜、禽的新陈代谢包括动植物尸体的降解,是要排出大量二氧化碳的,但因那个时代庞大的森林,作物和草原的光合作用,可以再次把二氧化碳固定在植物的绿叶和果实内,合成葡萄糖,生成粮食和瓜果,这就保证人类及野生与家养动物的生存,又推动了自然界的碳循环的平衡和发展。

  如前所述,真正造成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累积是由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工业革命初期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是250ppm,而到了上世纪的80年代上升到380ppm。因此,人们要降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仍然可以借助自然的力量,借助和用好植物的光合作用,这就是植树造林的作用。

  有人测定,一棵成年杨树一年可以吸收二氧化碳22000克,每亩地种植杨树300棵,一年吸收二氧化碳6.6吨。近十年,我国植树8000万公顷,依此规模一年可增加碳汇能力79亿吨。

  我国每年用煤量约40亿吨,按工业锅炉燃烧1吨煤可排2.6吨二氧化碳,这样下来,一年仅燃煤就排二氧化碳100亿吨以上。以上两者相比较,可见,植树造林对降低空气二氧化碳浓度是有重大潜力的,是推进碳中和的重要手段。

  为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力所能及的参加植树造林,并要爱护和珍惜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为了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和搞好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我们的努力和贡献。

  演讲嘉宾介绍:

  任玉岭既是科学家、经济学家、战略思想家,也是社会活动家和著名的书法家。任玉岭,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首席顾问,原国务院资深参事,全国政协第八届委员、第九、第十届常委,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书画协会名誉主席,中华海峡两岸书画艺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物流策划研究院和中物策(北京)工程技术研究院的院务委员会主席,中国物流与供应链智库的专家委会主席。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