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蒜你狠",这句当年流行一时的时髦用语,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荣获2010十大网络流行语。但你可能不知道,这个充满江湖气息的流行语,竟与一个小县城的经济腾飞密切相关。
从"算你狠"到产业革新:金乡大蒜的逆袭之路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山东省金乡县,看看这个"蒜都"是如何凭借一颗小小的蒜头,实现了惊人的经济蝶变。
回到2007年,金乡县还只是鲁西南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县城。那时的金乡,GDP仅有76.8亿元,财政收入不足3亿元。虽然大蒜种植已有一定规模,但产业链短、附加值低,难以支撑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就像当年的深圳特区刚成立时,还只是一个"以工业为主,工农业相结合的边境城市"。
就在金乡为未来发展方向迷茫之际,2009年,中物策接手了金乡县的产业发展规划、金乡现代农业产业园总规、控规和单体园区项目设计。这个过程,成为了金乡县经济发展的转折点。
中物策的专家们没有被表面迷惑,20多号人深入田间地头,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研。
课题组发现,金乡县的大蒜种植面积达20万亩,年产量超过40万吨。当地气候、土壤非常适合大蒜生长,种植历史悠久。大蒜品质优良,但大部分以原料形式销售,附加值低。这就像当年的深圳,虽然有地理优势,但还没找到发展的突破口。
基于这些发现,中物策为金乡量身定制了一套全方位的产业升级方案。这套方案,就像是为金乡的大蒜产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首先,课题组提出了全产业链布局的思路。
不再局限于种植环节,而是延伸到加工和交易环节。建立大蒜加工园区,引进和培育加工企业;打造大蒜交易市场,建立价格形成中心;发展冷链物流,提高大蒜储存能力。这一系列举措,让金乡的大蒜产业从一棵独苗,逐渐长成了枝繁叶茂的大树。就像深圳从最初的加工贸易,逐步发展成为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心。
其次,课题组建议鼓励创新产品开发,让大蒜"全身是宝"。开发黑蒜、大蒜精油、脱水蒜片、蒜苗制品等高附加值产品。这些新产品的诞生,就像是给大蒜穿上了一件件华丽的新衣,让它在市场上焕发出新的魅力。
这让人想起深圳如何从最初的"三来一补",逐步发展成为高科技创新中心的历程。
再次,课题组建议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增加冷藏设施,完善物流体系,改善交通网络。这些措施,为大蒜产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就像深圳当年大力建设蛇口工业区,为外资企业进驻创造条件一样。
最后,课题组还提出了品牌打造与市场拓展的策略。创立"金乡大蒜"区域公用品牌,组织参加国内外农产品展会,开展线上线下营销活动。这些举措,让金乡大蒜的名声越传越远。这不禁让人想起"深圳制造"如何逐步赢得市场认可的过程。
在这套方案的指导下,金乡的大蒜产业迅速崛起。"算你狠"的喊价声中,金乡大蒜的品牌知名度不断攀升。这个源于交易市场的俚语,成为了金乡大蒜坚挺价格的生动写照,也成为了网络流行语。
十余年过去,再来看看今天的金乡:2023年,金乡县的GDP突破275亿元,财政收入超过2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4150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4800元。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小县城翻天覆地的变化。大蒜产业的发展更是亮眼:2023年种植面积扩大到53.91万亩,总产量超过100万吨,产业年产值超过100亿元,带动就业20万人以上。从单一的种植,到如今的全产业链发展,金乡的蝶变令人惊叹。
领衔策划大师李芏巍在金乡整体鸟瞰图前接受中央电视二台采访
就像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变成国际大都市一样,金乡也经历了自己的"深圳速度"。回想1980年的深圳,刚刚成立特区时,城市定位还只是"以工业为主,工农业相结合的边境城市"。而金乡,也走过了类似的道路。
2008年之前的金乡,就像是1980年代初的深圳。当时的深圳,到处是工业区,比如福田八卦岭工业区。那时的八卦岭,全是电子、服装、材料加工这种轻工业工厂,周围是员工宿舍。而今天的金乡,也经历了从单一农业到全产业链发展的转变。
就像深圳的三洋厂一样,金乡也有自己的"明星企业"。这些企业的成功,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入驻,形成了良性循环。如今,金乡的大蒜加工企业从2008年的不足10家发展到现在的100多家,加工产品从单一的脱水蒜片发展到黑蒜、蒜精油、蒜片、蒜粉等多种产品,精深加工率从不足10%提升到60%以上。
金乡还建成了中国(金乡)国际大蒜交易市场,年交易额超过50亿元。电商平台年交易额超过10亿元。这些成就,不正是深圳发展初期的翻版吗?
但金乡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就像深圳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一样,金乡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如何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如何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如何在国际市场上提高竞争力?这些都是金乡需要面对的问题。然而,金乡人并没有被这些挑战吓倒。
他们正在积极探索绿色发展道路,加大科研投入,开拓国际市场。这种不断创新、勇于挑战的精神,不正是深圳精神的写照吗?金乡的成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它的成功告诉我们,即使是一个普通的农产品,只要找到正确的发展路径,也能成为推动地方经济腾飞的强大引擎。就像深圳利用了毗邻香港的地理优势一样,金乡也充分利用了自身的资源禀赋,将一颗普通的蒜头变成了经济发展的金钥匙。
但同时也要认识到,金乡模式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用模板。每个地区都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策略。这就像深圳、珠海、汕头等经济特区,虽然同时起步,但最终的发展轨迹却各不相同。县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的努力和不断的创新。金乡县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才取得的。对于其他正在寻求发展的县域来说,也需要保持耐心和恒心,坚持不懈地推进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杀出一条血路来",每个地方都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对于那些正在寻求突破的县域来说,金乡的经验可以提供以下启示:
1. 深入调研,找准自己的"金矿"。就像邓小平在1978年实地考察后,才坚定了在深圳设立经济特区的决心一样,金乡也是通过深入调研,才发现了大蒜产业的潜力。
2. 进行系统规划。金乡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套完整的产业发展规划作为支撑。这让人想起深圳的"三来一补"战略,为深圳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3. 注重创新。金乡不满足于单纯的大蒜种植,而是不断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这种创新精神,正是深圳能够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4. 重视品牌塑造。"金乡大蒜"品牌的成功,让我们想起了"深圳制造"如何逐步赢得市场认可的过程。在未来的发展中,各地还需要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此外,数字化转型也将是未来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将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从金乡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政府在产业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就像深圳政府在特区建设初期所做的那样,金乡政府也积极为大蒜产业发展提供支持。他们建立了专业市场,完善了基础设施,制定了相关政策,为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这种"有为政府"的角色,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当然,金乡的成功更离不开市场的力量。政府的支持为大蒜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但真正推动产业发展的,是无数企业家和农民的创新与努力。这种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正是许多成功案例的共同特点。
然而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金乡模式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良方。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盲目模仿只会导致资源浪费和发展失衡。关键在于,如何像金乡那样,找准自身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形成特色产业。
县域经济发展不能单纯依赖资源优势,更要注重培育核心竞争力。金乡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大蒜种植,更在于围绕大蒜产业形成的完整产业链和创新体系。这种"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金乡现代农业产业园的项目,是以“大蒜”产业链及第一品牌的核心理念来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重点开展特色产业的集成化大蒜加工,农业物流管理是对农业产业产前、产中和产后3段过程的科学管理 ,运用现代理念经营大蒜产业,探索现代农业发展大蒜产业的新路子。
2017年由国家财政部和农业部经过县、市、省实地核查、现场答辩、公开竞争、选拨、考核、公示评选全国农业产业园示范单位,金乡现代农业产业园进入全国农业产业园示范单位前八名,全国一共仅11名。
谢谢关注与帮助过金乡县项目规划的各位朋友。全国有2862个县,金乡县获这个国家级荣誉示范单位,不仅不容易而意义更加不同了。
金乡的故事,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让我们共同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县域找到自己的"金矿",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金乡奇迹"。
中物策会以自己的专业经验,陪同您的县域经济共同成长!
欢迎联系我们,为您的县域经济、产业发展精准把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