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导读
首页>新闻中心

物流的理性需求与供给创新

发布时间:3/10/2021 3:25:25 PM

供给和需求的问题,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从古典经济学到现代经济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

物流的理性需求与供给创新

王之泰

供给和需求的问题,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从古典经济学到现代经济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物流领域控制与需求的这一对矛盾体,这一对矛盾体经常出现互相促进、互相制约或者发展的轻重不均衡状态。要相使我国的现代物流获得更快的发展,就需要有效地解决供给与需求的问题,这是过去研究比较少的一个领域。本人不是从物流供给与需求总量角度进行探讨,而是侧重于供给与需求体制、结构方面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一、重供给、轻需求是三十年物流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2008年是物流进入到中国的三十周年,我们在总结这三十周年的成绩与问题的时候,发现现代物流的理念与运行,并没有能够广泛深入到国民经济的各个角落之中,从物流供给来看,现代物流发展的主要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这个方面,社会物流企业和物流产业有着相当的发展;而对于物流需求,也许在发展时期有足够的有效需求,从而对这方面关注不够,尤其是产生物流需求的基础,也即各种类型的物质生产企业的物流管理重视不够,从而缺乏理性的物流需求。我们把这种状况归结为物流发展的“重供给,轻需求”。

1、国民经济中物流的供给方和需求方

国民经济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企业从不同的角度涉足物流,因此,在现代物流的发展进程中,处于不同的地位、不同的作用、不同的利益关系。无论是研究工作还是规划物流的发展,都需要要进行细分。

从物流服务的供给和需求角度细分:

从国民经济各行业和企业之间物流供需关系而论,社会物流和物流产业实际是国民经济中的物流供给方,而对物流服务有需求的各种类型的生产企业、商业企业、其他的服务企业是物流的需求方;

从个人消费者和生产企业、商业企业、其他企业之间的物流供需关系而论,在买方市场的前提下,个人消费者产生的商品需求同时也包含物流的需求,而各企业向个人消费者提供商品服务的同时,也必须提供物流的服务,成为物流的供给方。所以,从这些企业的层面而言,它既是社会物流的需求方,又是最终消费者的供给方。

虽然广大的个人和基本消费者是最终接受物流服务的终端,是产生物流需求的基础因素,但是,他们的需求一般并不直接传递到社会物流企业,而是通过生产企业、商业企业、其他服务企业进行这种传递,所以,本文研究的物流供给和需求,主要针对社会物流供给的一方和生产等类型企业需求的一方。也就是说直接和物流供给方对阵的是各种类型的生产企业、商业企业、其他的服务企业。

2、重供给轻需求的表现形式

重供给轻需求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发展偏重社会物流和物流产业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物流需求方企业内部的物流和物流管理,因为只有实现了这种管理,才能不仅是满足于解决企业对物流“有效需求”的问题,而是推动物流需求的提升,使有效需求更为理性化。

三十年来,我国的物流产业和社会物流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也就是说,物流的供给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集装箱物流、散货等方面的大量物流,快运快递、远洋航运、冷链、配送、物流园区等领域表现尤为突出;但是,与之相对应的物流需求方却不是如此,现代物流管理的管理形态并没有能够有效地进入到生产企业和其它各种类型企业的企业管理之中去,所以所形成的物流需求带有自发性和盲目性,缺乏理性。这一冷一热的现象正是重供给轻需求的外部表现形式。

3、重供给轻需求会给物流领域带来什么样的问题?

重供给轻需求的必然结果一方面是物流的供给脱离了物流的需求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物流供给的粗放;另一方面是生产企业物流需求不能得到供给的满足,从而造成生产企业物流的混乱以及物流成本的居高不下。其结果是会形成物流供给过剩和物流供给短缺的同时存在的矛盾局面,这个局面往往具体表现形式是粗放的物流供给过剩,更能够满足需求方理性物流需求的物流供给不足。当然,这不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局面,会影响我国物流的可持续发展。

4、为什么会出现重供给轻需求的现象?

总体而言,这不仅是物流领域,也是我国国民宏观管理和经济微观基础存在的问题,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长期的短缺,是我们的宏观管理更倾向于供给方,这就造成了微观的企业缺乏自主发展和自主管理、自我完善的能力。

具体而言是两个原因:一方面是现代物流的概念、理论、运作的引进者和长期对这个领域进行管理和协调的管理机构是社会流通部门,解决供给的问题是他们的职责所在,自然更多偏向于供给;另一方面是各种类型的生产型企业,按照传统的企业管理观念来解决企业管理的问题,而没有将“物流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的管理形态融汇贯通到企业管理之中。

我国的物流供给,在计划经济时期,曾经是长期的、严重短缺的一个领域,改革开放以后,这个问题一直延续下来。在供给短缺的情况下,首先要解决的当然是下大力气提高供给的能力,而对此有所偏重。重供给轻需求的现象不仅在物流领域,这几十年经济发展进程中,很多领域都出现了这种情况。

二、需求是物流发展的基本推动力

1、企业的物流需求

企业的物流需求来自于企业实现本身经济活动的需要。

首先,企业各项生产活动的本身,都会产生对物流的需求,一般而言,这些需求大部分融合在生产活动的工艺过程之中,只有一部分是相对分离和独立的,而这些物流需求,都处于企业管理的可控范畴之中。企业生产活动的工艺过程前后两端,也就是原材料、零部件的供应和产成品、半成品的销售则产生企业与外部间主体的物流需求,如果由企业来直接进行物流的运作和管理,则有相当大的管理跨度,并且必须投入与生产活动很不同的物流资源。当然,这些资源在规模上很难做到优化,同时会冲淡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这两部分物流需求,都存在由谁去运作问题,也就是由企业自己管理和运作还是将其外包以满足自己的需求。是否需要外包,一般而言,前者在选择外包方面会非常慎重,因为它会破坏生成工艺的整体性,所以,除非社会分工和专业化非常深入的经济环境之外,很少作出外包的决策;而后者则往往成为业务外包的首要选择。

2、企业管理中对物流管理的缺位

传统企业管理的管理对象:人、财、物,其中所称之“物”主要侧重于它实体的形态。在短缺经济的前提下,供应端只要拿到东西解决了有无问题,就会不管付出什么代价,而不可能实行有效管理;而销售端只要生产出的产品,就自然会有人取走,所以,管理缺位或者是岐形的就在理所当然之中;而在过剩经济的前提下,则出现相反的状态。至于“物”在流动过程中的管理很难作为企业关注的重点。

我国最初在学习和引进“物流”概念的时候,实际上是面临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将物流概念引进流通领域,解决物流的供给问题;另一种选择是将物流概念引进生产企业,解决物流的需求问题。实际上大量的国外对物流研究,是注重于物流作为一种企业的管理形态进入到生产企业之中。我们实际的选择是前者,疏于做后一方面的工作,这也是造成企业管理中物流管理缺位原因。

3、企业物流需求是物流发展的真正动力

企业为本身生产发展的需要和为提高竞争能力、降低成本的需要,物流自然是关注的重点之一,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供应链的复杂和延伸,都需要物流的支持,这就产生了大量的物流需求,这个需求直接拉动了物流的供给,促成了社会物流企业化、专业化、系统化的发展。最终消费者的物流需求,也是和通过这些企业传导给社会的物流供给。虽然经济学有“供给创造需求”一说,但是,这个创造也不是凭空创造,而是本来就有潜在的需求,供给创造的也是这种潜在的需求,把它转化为现实的需求。所以,我们特别要关注的是:企业物流需求才是物流发展的真正动力。

4、生产企业应当将自生的物流需求上升为理性的物流需求

企业的物流需求也有原始的、初级的、盲目的和有效的、理性的需求之分,不同的需求才会拉动不同的物流供给,物流供给的粗放问题不但和供给系统的本身有关,应当说决定的因素还是在于需求的粗放。这是由企业素质和水平所决定的。

应当说促进物流发展和水平提高的根本问题并不在于原始的、初级的、盲目的需求产生的拉动作用,而是是企业对物流的理性需求所产生的拉动作用。何谓“理性的需求”?我想,这应当是最适合于企业现状并且能有助于企业实现当前的目标(例如成本和效益目标)或者战略性的进步和发展的需求。是企业的“适用需求”。

企业的物流的理性需求从何而来?我认为:

生产企业必须进行物流的科学普及,学习物流、了解物流;

生产企业必须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创新物流管理,从而让科学的物流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常态内容,依靠这个管理,企业才会发现自己,对物流的真正需求;

生产企业必须深入了解社会物流,充分掌握物流供给;

生产企业必须充分掌握物流市场信息,了解市场,运用市场。

三、物流供给的创新

1、社会物流首先应当有正确的定位,解决好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物流的供给不能适应物流的需求,可以说出多种原因,有供给方面的原因,也有需求方面的原因,或者是双方的原因,而且,不同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不同的区域都会由于国情、环境、经济结构、技术以及体制不同而有所不同。就我国而言,现在存在的问题常常是,物流供给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不适应。可以简单归纳出以下几方面:

就总体而言。作为物流运行的基础,我国的物流平台还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这就造成了物流供给的严重局限。例如,低能耗、低消耗、快速度、低成本、高安全性的的铁路物流平台长期处在短缺的状况,这必然使物流的运作受到很大的局限,在这种局限状况下所提供的供给,当然很难满足企业的物流需求。这是物流供给不能适应物流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

就体制而言。提供物流供给的物流产业虽然经过几次体制方面的创新,使物流供给总体上从短缺变成了基本适应国民经济的要求,但是也还是存在由于管理体制的条块分割和管理缺位,限制了物流供给的提升;

就水平而言。我国的物流产业还处于初期发展的进程之中,物流企业多数尚处于小而落后的局面,少部分大企业,从世界范围来看,规模和能力也都有限,需要物流企业总体水平的提升以及骨干企业的做大做强,提升物流供给的水平需要时间,这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必然出现的现象;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国物流供给方面的定位问题没有完全解决。物流供给对于物流需求是主导的定位还是服务的定位,不仅仅是学术领域长期讨论的一个问题,更重要是植根于供给方面物流企业中的一个问题。或许受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物流供给方面总是存在一种“以我为主”的主体意识而缺乏作为配角和服务者的服务意识。这个问题,在我国2007年发布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之中已经清楚地表明了国家的态度,而且,这个表明完全有理论依据并接受实践检验的正确的看法。那就是把物流业定位成“生产性服务业”,物流供给的正确定位应当是“服务”。摆正这个关系,这能够解决好物流供给于物流需求之间的关系,使整个物流协调地发展。

2、脱离了本身定位,创新会走向歧途

或许有人会提出,物流领域理论和运作方面的创新,能够使物流供给方在供应链中,在与物流需求方的关系中起主导地位,我认同这种说法,但是,也认为这并不是物流地位的主体,而且,即使是这样,物流供给的创新最后依然要落实到为物流需求服务上,不能因此就改变相对的地位。

美国这次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教训是,原本是房屋贷款的问题,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衍生出新的产品,最后已经远远脱离了原本想要达到的目的,每一次创新的衍生产品,都是收益与风险的共生,累积了大量的新的风险,这就使原来为了防止风险的目的尽失,最后迷失了自我,造成了对自我否定,这是我们应该避免的。任何创新都必须围绕它的主体地位,对于物流供给也是这样,创新的目的在于更好的服务,如果脱离了这个定位,创新就会走向歧途。

3、物流供给的层次结构

物流的供给是分层次的,其层次结构如下四种:

满足普遍物流需求的基本供给。这是物流的普遍服务,其对象是绝大多数的、能够接受普遍认同的物流服务标准的一般的物流需求。

满足有不同领域不同要求的有针对性的基本供给。不同领域物流的对象存在差别,当其规模足够大时,对普遍服务也要求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这种针对性的服务,在初期的创新形成了有效的增值服务和特殊供给,但是随着规模的扩大,会逐渐变成这个领域的普遍服务。

满足增值服务要求的特殊供给。增值服务是现在热门话题,物流的这种供给形式是需要条件的,一是物流需求方在实行物流管理之后,对本身的物流需求更加理性,有此需求并且能够承受;二是物流供给方确有水平能够提供这种创新的服务。因而,这种供给显然不存在普遍的适用性。

满足系统服务要求的(例如供应链物流)系统供给。这恐怕是目前最高层次的物流供给,其面向是高端客户系统的物流需求。应当说,这是当前物流供给的最高形式,当然,对我国现在的经济领域而言,这更缺乏普遍的适用性。

4、首先要解决基本的供给

对于我国而言,无疑物流供给方的增值服务和系统服务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恐怕更应当把关注点放在普遍性的和有针对性的基本服务方面。这个问题解决了,基础扎实了,增值服务、系统服务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当前有两个倾向值得我们重视:

一个倾向是轻视基本供给,尤其轻视基本供给的创新和水平的提升;另外一个倾向是不认识高端物流供给的水平和难度,企图轻易实现这种供给。

首先,我们应当下大力气解决基本供给并且在基本供给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提高基本供给的水平。按照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放弃旧的,采用新的,这就是创新。所以,物流普遍、基本服务的创新空间是非常大的,通过创新,一点一点地更加适应生产企业的物流需求,一点一点地提升物流服务水平,这是物流向现代化发展的踏踏实实之路。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在当前的水平之下,一部分物流供给已经具备扎实的基础,可以大幅度地创新,或者大幅度接受最先进的物流供给方式,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而这种发展显然具有很大的战略意义。但是,这不是轻而易举可以选择的道路,企图绕过这条沧桑之路,采取“翻牌”的办法轻易达到目的,不仅不能实现高端的增殖物流供给和系统的物流供给,反而会使需求方对这种发展势态失去信心。

结论

要提升我国现代物流的水平,促进现代物流更大的发展,需要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着手;

长期以来形成的问题以及现在的主要矛盾是这些年我们对物流发展的关注.过多地集中在物流供给方面,而缺乏对物流需求的提升,从而反过来造成物流供给发展的局限;

现代物流管理的理念和形态,应当融入到生产企业的企业管理之中,这才能促成理性物流需求,使物流供给的发展有扎实的基础;

对于物流供给发展的导向,首先要解决基本的供给问题,也就是普遍的物流服务问题,这也是增值物流服务和系统物流服务的重要基础。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