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究领域

李芏巍:国际性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发展的大机遇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的解读

发布时间:4/22/2021 12:45:39 PM

2021年2月24日19:50时来源新华网,新华社北京消息: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

李芏巍:国际性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发展的大机遇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的解读

2021年2月24日 中国物流与供应链智库


编者按:

2021年2月24日19:50时来源新华网,新华社北京消息: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中国物流与供应链智库上传享誉业内的物流枢纽案例化专家、被誉为 “中国物流策划第一人”李芏巍教授围绕《纲要》解读撰写“国际性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发展的大机遇”一文,文章对《纲要》战略理论框架进行最新热点的即时解读,前瞻性地探究得出一些有价值的思想和观念,揭示一些新特征,这对《纲要》规划中的国际性、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推动城市发展提供更多的指导意见。作者当晚饭后学习《纲要》,有感而触,当夜成文,时间仓促,难免有不足之处,敬请读者谅解。


1.概述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规划期为2021至2035年,加快建设20个左右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以及80个左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纲要》这是一张布局完善、规模合理、结构优化、资源集约、衔接高效、互联互通的海陆空骨架网络。通过《纲要》这项重大的交通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加快升级转型,这是《纲要》规划中国际性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发展的大机遇,将成为推动交通物流融合发展的巨大动能。《纲要》提出,建设多层级一体化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系统,推进一批国际性枢纽港站、全国性枢纽港站建设。具体而言,建设综合交通枢纽集群、枢纽城市及枢纽港站“三位一体”的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系统。建设面向世界的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大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笔者认为:《纲要》规划中国际性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是集平台数字化、智慧物流、智能交通物流、产业供应链于一体的产业载体,深深影响着交通运输物流行业,是当前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最接地气的落地行业场景。《纲要》规划中以国际性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为载体的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加快交通物流大通道建设已经成为重要发力点,这是中国参与塑造全球供应链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国际性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崛起和突破发展的可行之路。综合交通枢纽是政府搭台的管理模式、大型龙头企业牵头唱戏的运营模式,其布局建设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过程,承担了调节、完善、强化区域产业链运营的作用,将作为中国经济的一种特殊的产业形态,成为综合交通枢纽各承载城市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柱。这不仅是“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向新基建转型升级的方向,也是国际性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


2.《纲要》是推进交通强国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理解当前新发展格局,首先要看到格局中既有“国内大循环”,又有“国内国际双循环”,前者为“主体”,后者则要“相互促进”。《纲要》是推进交通强国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推进交通与现代物流融合发展,对全球供应链体系建设产生重要的影响。加强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优化国家物流大通道和枢纽布局,对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促进经济活力等至关重要,这也是未来交通强国的重要建设方向。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枢纽经济,实现产业数据化、智能化,必须有坚实的“地基”。作为“地基”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国家物流大通道与枢纽布局建设是否牢固,也为城市后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仅关系到产业的未来发展,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的未来。

(1)纲要》指导未来我国综合交通发展的内涵。①信息。传递信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主要包括“强调扩大内需的重要性”、“转变发展方式”和“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三大基调 ,定调为“把握好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②提升。提升产业链体系质量,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虚拟化和硬件的紧密集成,构建安全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形成综合的功能体系统的融合基础。统筹融合亟待加强,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交通运输与相关产业协同融合尚需深化,全产业链支撑能力仍需提升。③创新。树立创新发展理念,突出创新的核心地位,注重创新驱动和智慧发展;更加突出统筹协调,为创新活动提供便利的基本条件,支撑技术创新和科学研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具价值的“中国稳定器”。④推进。推进更高水平开放,减弱了传统的依赖;同时,政策扶持,市场需求牵引,营商环境改善提升,行业更容易获得快速高质量发展的机会,创造更多地共享性机遇,智慧创新、实现宜铁则铁、宜公则公、宜水则水、宜空则空,具备覆盖国土、连通全球的能力。这是《纲要》的内在逻辑。⑤双驱。创新驱动力的释放,形成的双驱动力源应运而生。这是《纲要》科学构建规划指标目标体系,深入研究规模和结构问题,双驱动力源外延与调整不断深化,将深入而变得更加精细化和柔性化。交通运输活力强劲,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2)《纲要》全面提升行业治理水平及其发展的特征。《纲要》全面提升行业治理水平的重大机遇,有其独特的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突出代表“新”的含义。①领域新。补短板,综合交通枢纽大力发展5G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产业互联网、数字化、智慧化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深化创新稳经济增长,立足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有效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②体系新。建设综合交通枢纽集群、枢纽城市及枢纽港站“三位一体”的国家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必然与传统大不相同,会产生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业态,自然也会涌现新技术更广泛地应用,《纲要》催生枢纽经济下形成新的产业生态体系和新的产业生态圈的形成。③方向新。完善面向全球的运输网络,围绕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着力形成功能完备、立体互联、陆海空统筹的运输网络。《纲要》提出新的方向,数字化、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都是大势所趋。无论是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应用场景的产生,还是枢纽港站的建设,都会朝着这个方向去发展。如果缺乏顶层设计和战略策划,则可能会迷失发展方向。④动力新。打造以全链条快速化为导向的便捷运输服务网,构建空中、水上、地面与地下融合协同的多式联运网络,完善供应链服务体系。以《纲要》形成双驱动力源给交通枢纽城市和枢纽港站的建设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信心,既有利于突破产业服务化加速,又可为经济增长培育新动力,搭上《纲要》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快车,享受《纲要》规划产业变革的红利。⑤方式新。优化枢纽布局,完善枢纽体系,提高城市群交通枢纽体系整体效率和国际竞争力,方式上要规范推动,拓展投资空间,发挥好资本市场的作用,让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能够直接融资获取发展资金。支持各类金融机构依法合规为市场化运作的交通发展提供融资,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推动国际性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持续深化。

(3)《纲要》是承载城市建设发展的大纲。①政府引导。政府引导则是将公共政策精准到位,以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环境建设和区域特色吸引生产要素资源,注重产业环境和社会环境,激活市场一切动力资源。②市场主导。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发展跟着市场走,市场本身具有巨大的、长期的需求。中国是最大的消费市场,有足够的内循环市场需求拉动走向。创新基础上来捕捉市场的需求,市场主导引领效应持续释放“内循环最大化”。③跨界融合。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枢纽港站通过“跨界”方式进行革新,跨越不同领域分界,实现了资源的融合,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新的框架,跨界融合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是以创新是灵魂,质量是命根,跨行业融合向新的方向发展。④协调联动。国际性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枢纽港站协调联动遵循“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协作,工作有侧重并有效发挥,相应工作的单位部门统一协调,进行联动。⑤积极稳妥。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为实现交通物流融合发展,遵循“一是要积极,二是要稳妥”推进产业创新,促进事业繁荣发展,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循序渐进地推进,同时也包含传统交通枢纽基础设施升级转型。⑥远近结合。综合交通枢纽领域涉及面广且领域细化精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谨慎施策。探索实施中,一方面要促进近期加快发展之需,另外一方面未雨绸缪,要长远规划指导发展,因此要按照“远近结合”来推进。


3.《纲要》是推动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支点和引擎

(1)如何系统构建新发展格局。

枢纽经济具有“乘数效应”,能够倍增放大投资的效能,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是面向未来发展的新格局。作为综合交通枢纽构建四大支柱六个层面。四大支柱一是消费扩大与消费升级;二是产业结构升级与技术创新;三是运营模式与业态提供驱动力;四是要素自由流动与区域一体化。六个层面指通过产业、贸易、金融、服务业、开放与机制构建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从供应链来讲,要实现消费扩大和消费升级,关键是要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提供目前严重供不应求的高质量的产品服务与体验。从需求链来讲,要实现需求扩大和需求升级,关键是要持续提高“需”的增速和“求”的水平和“链”的质量。

(2)《纲要》的新支点和新引擎。在国际性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过程中将传统重要基础设施归属于被整合转型提升枢纽重要内容。内力外力并举,即国家布局和国内国外市场驱动双重作用,可以说,《纲要》新格局是国际性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新支点和推动中国经济全面转型升级的新支点,同时也是推动中国新经济政策及综合交通枢纽基础设施全面建设的新引擎。既有利于突破产业服务化加速,又可为经济增长培育新动力,开辟新空间。

(3)《纲要》支撑新业态成长。《纲要》对综合交通枢纽新业态的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而新业态是国际性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发展的希望。随着新技术的深度应用,将不断促进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而催生新的业态。综合交通枢纽基础设施更容易发现客户的潜在需求,为客户创造新的需求,从而形成规模,产生新的业态。

(4)“破局之举”。《纲要》是国家推动综合交通枢纽发展的“破局之举”,各地城市提出加快建设国际性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同时,蓄势打造交通物流大通道,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也是新的投资与财富聚集的“风口”。无论是对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还是对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都是非常重要的机遇。从某种角度来说,抓住新机遇就等于抓住了未来。综合交通枢纽应面对的挑战和机遇,在未来重构的新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4.《纲要》向新基建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方向

(1)“新五同”建设。“信息同享”。建成布局合理融合的信息同享平台,构建安全可靠的信息体系。“交通同网”。利用高效的现代化交通物流网络,形成支撑全球供应链的大网络。“能源同体”。探索区域基础设施共建、能源同体、共享共管模式。“环境同治”环境共同治理体系和完备的应急设施体系。“生态同建”。强化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推动各类交通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协同建设绿色生态圈,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到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基础设施,从一带一路倡议到一带一路沿线建设正是探索这种国内外合作共赢的创新模式。

2)供应链及其基础设施给全球带来变化。国际性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需要重新策划发展战略,城市是最具深度的基础设施,人口超过千万成为超级大城市。人口、财富、信息、人才都在不断向城市聚集。未来,全球供应链枢纽重要中心城市和现代供应链对人类的重要性,将会超过国家的重要性。例如,粤港澳大湾区从综合交通和资金的吞吐量来说都排名世界前列,但是粤港澳大湾区不是国家首都所在区域。“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环”的基础设施,在当今万物互联的中,打造产业价值链是“环”的关键。

(3)国际性与全国性双管齐下。《纲要》给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在关注国际性和全国性的同时,也不能完全忘记了传统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客观地看,不能“喜新厌旧”,也不能绝对地认为新就好而否定传统的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国际性和全国性的关系。互补相融而不是互斥对立的。随着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升级改造越来越智能化和自动化,数字技术广泛应用场景逐渐增多。未来,国际性或全国性的综合交通枢纽基础设施必然会深度融合,共同服务于经济高质量的持续发展,相辅相成。发展交通运输业就是助力中国经济“血脉通畅”。国际性和全国性双管齐下,互有侧重点,相辅相成,这样对经济发展才最有效果。


5.《纲要》协调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1)蕴含商机同时避免产能过剩的错误和浪费资源。

①深度和广度的拓展。不能忽视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的领域;将基础设施投资向数字化发展攻坚,突出立体、集约、节约思维,提升现代供应链效率和质量。②不能浪费资源。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要求和资源禀赋气候特征,提高交通用地复合程度,盘活闲置交通用地资源。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计划开始投资建设,显然要把顶层设计做好,又要真正落地,不能真正对接市场需求,最后演变成低效率高投入的项目,形成造成资源浪费。③不能与产业脱节。是资源产业要素和基础设施的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协调推进才能支撑起综合交通枢纽经济发展,才能支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与环境。

(2)综合交通枢纽是新基建与双循环的重要成员。

随着相关部门将加快策划综合交通枢纽“蓝图”。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加强规划统筹,优化网络布局,创新组织结构,实现供给和需求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高效整合资源及发展方向,由于基础建设投资回收周期较长,加强综合交通枢纽自身的造血功能,引入市场资本一起搭台。并实现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大方向为核心的联动,推进“立体交通网”在领域的应用,成为产业要素集聚平台应用示范。到2025年是国际性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大爆发阶段,2021年到2035期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实体线网总规模合计70万公里左右(不含国际陆路通道境外段、空中及海上航路、邮路里程)。其中铁路20万公里左右,公路46万公里左右,高等级航道2.5万公里左右。沿海主要港口27个,内河主要港口36个,民用运输机场400个左右,邮政快递枢纽80个左右。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实体线网里程29万公里左右,其中国家高速铁路5.6万公里、普速铁路7.1万公里;国家高速公路6.1万公里、普通国道7.2万公里;国家高等级航道2.5万公里。建设20个左右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以及80个左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推进一批国际性枢纽港站、全国性枢纽港站建设。若按投资建设估算,投资将超过50万亿元规模,带动市场规模超过250万亿元。

(3)综合交通枢纽也是新基建与双循环的重要功能。“融合基础设施”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重要途径,也就是说,综合交通枢纽基础设施融合协调,是新基建与双循环的重要功能。以扩功能、提效能、增动能为导向,以智能升级推动综合交通枢纽基础设施建设。从发展来看,中国扩大内需的潜力和空间巨大。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人均发展水平上和主要发达国家还有差距,这种差距就意味着有较大潜力。新基建短期有助于扩大内需,长期能够增加有效供给,提升产业链,将是“双循环”的主要抓手之一,围绕畅通“双循环”,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交通物流行业将迎来新的变革机遇。

(4)《纲要》助力产业结构和创新能力上“补短板”。先进传输网络在交通运输领域的覆盖和应用,新技术应用在交通运输领域位居世界前列水平。双循环,循环本身意味着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顺畅联通,其中作为主要环节的流通具有重要意义,而流通最重要的就是交通物流。长期以来,我国交通物流领域产业结构和创新能力上存在短板,《纲要》助力发挥交通物流的“补短板”、促创新的作用。面向未来,补产业基础能力。创新发展能力和新兴产业的短板,更多侧重前瞻,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供应链变革的机遇,主要目标是支撑和引领未来供应链升级。

6.《纲要》助力探索新技术落地

(1)新一代通信技术对综合交通枢纽的影响。提升智慧发展水平。加快提升交通运输科技创新能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网联化。推动卫星通信技术、新一代通信技术、高分遥感卫星、人工智能等行业应用,打造全覆盖、可替代、保安全的行业北斗高精度基础服务网,推动行业北斗终端规模化应用。国际性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模式上将以加强区域内整合优化,势必让新技术得以拓展和普及,5G新一代通信技术为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以及按照极、组群、组团之间由主轴、走廊、通道组成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发挥重要保障作用。积极对接新发展战略,抢抓机遇,放大优势。加速数字化转型,充分利用基础设施红利,从而更好地融入“双循环”体系。

(2)《纲要》驱动集成化技术应用。进一步提升产业国际化能力,培育产业市场主体,提升国际化能力,支持整合国内国外资源,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国际性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分担着政府的部门职能,承担社会的基础功能。以产业集聚为中心,主要体现对新技术的智能获取、智能传递、智能处理、智能运用的智能机理的特点,通过全球物资的产地、销地、集散地来构建全球供应链网络。

(3)《纲要》驱动智能化管理功能。在决策和管理上体现政府的强力行政领导,在经营服务上挖潜和发挥市场的功能,建立的扁平式结构。利用智能系统的智能机理即运用智能技术“八个强调”,即强调数据集成化,强调网络协同化,强调决策智慧化,强调运筹智能化,强调运营环节一体化,强调系统的层次化,强调灵活调节柔性化,强调促进经济和资源配置实现社会化。

(4)《纲要》驱动新技术的智能化。加强政策引导,围绕系统规划、空间布局、资源整合和发展方式等问题精准发力,加强顶层设计,出台提升指导意见。加快既有设施智能化。利用新技术赋能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加强既有交通基础设施提质升级,提高设施利用效率和服务水平。智能化将全覆盖,人工、个人、企业、组织、工具、技术、社会、交通、城市“智能”等,以智慧解决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各种难题。

(5)《纲要》将带来价值大大释放。鼓励交通物流融合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新一轮技术发展所衍生下的“无人驾驶与新能源载重货车”是一项前沿科技,技术焦点在于“车”与“环境”,新技术将有可能是引发未来交通物流运输变革的关键性技术。积极对接新发展战略,抢抓机遇,放大优势带来价值将大大释放。

(6)《纲要》构建双向互济联动的开放格局。以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以及对外门户、大通道建设,构建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海陆空铁“四港联动”,国际物流大通道更加通畅,基本形成内畅外联、东西互济、陆海统筹、多式联运、智慧高效的现代交通物流运行体系。

(7)未来前景可期。努力实现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新发展格局。推进中欧班列和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口岸运营能力,打造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通道。为发展双向型经济提供有力支撑。总的来看,综合交通枢纽将进入起步阶段,前景值得期待。

(8)在提升发展空间上下功夫。我国区域间、城市群间、省际间以及连通国际运输的主动脉,是支撑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主轴线,也是资源配置效率最高、综合交通运输强度最大的骨干网络。扩大良好区位优势,要在提升发展空间上下功夫,推动产、贸、科、城融合发展,向“氛围培育”转变,营造良好地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在通道、枢纽、技术创新、安全绿色低碳等方面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在促进产业集聚上下功夫,培育更多产业链互补、上下游融合的项目,努力打造产业聚集新优势。建成现代化高质量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与绿色化水平居世界前列,全面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枢纽向“产业化、集群化、高端化、国际化”发展方向,满足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和发展的要求,有力保障并支撑我国经济繁荣与发展。


作者简介:

李芏巍,教授,中国著名物流与供应链专家,中国物流研究应用领域实战派领军人物,中物策(北京)工程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广州大学建筑设计院物流规划院院长,中国物流学会常务理事,兼任国内外行业学会、协会、商会职务若干,出版物流、电商、驿站、快递、新基建等专著近20部。

扫一扫,关注我们